日央調整YCC上限,對資金流的影響|群益期貨建嘉

迫使日本央行調整殖利率上限的原因:

今年以來受國際大宗商品漲價、聯準會激進升息等因素影響,日本也面臨著通膨高漲、本國貨幣大幅貶值的局面。不過日本央行沒有追隨其他國家的央行採取升息動作,反倒維持了超寬鬆貨幣政策,這主要是因為日本的經濟形勢與其他國家有所不同,包括長期低迷、政府負債嚴重。而升息將會抑制需求、對財政形成重壓,並加重企業債務負擔。日本的通膨形勢並沒有像日本央行所期待的那樣自然冷卻。官方數據顯示,日本的核心消費價格指數(CPI)於11月創下40年來新高,年增率3.7%。有分析指出,雖然能源價格的上漲速度正在放緩,但食品價格持續上漲仍在推高物價。其次,日元持續處於弱勢地位,並在企業經營、勞動力等方面產生連鎖效益。

日本央行不願意調高利率的原因: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顯示,近三十年來,日本政府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翻了近4倍,從1990年時的約60%上升至2021年的263%。同時,養老和醫保開支日益成為日本財政的巨大負擔。IMF數據還顯示,日本2021年的債務水平是發達經濟體中最高的。相比之下,希臘為200%,意大利為151%,美國為128%。不過得益於低利率,日本的債務利息只佔GDP的1.5%。而一旦日本央行升息1個百分點,日本政府每年需支付的利息可能就要增加約10兆日元。
【2022年預估稅收68.35兆日圓。因此如果利率每提高1%,稅收的14%將拿去繳利息。】

2022年堅守YCC政策的後遺症:
2022年11月16日日本15日發布的初步統計結果顯示,今年第三季度日本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季減0.3%,按年率計算降幅為1.2%。這是日本經濟自去年第三季度以來首次出現下滑,也與市場預期出入極大。媒體調查的經濟學家此前預計,日本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折合成年率可能上升1.2%。
經濟學家表示,這一意外萎縮的GDP數據,反映出日元貶值風暴未見明顯緩和,由此引致的一系列負面影響正在顯現。同時由於擔心日元走弱推高能源成本和通膨,導致日本經濟復甦受挫。比如日元暴跌放大了這個急需能源的國家本已飆升的進口帳單,拖累了貿易淨值。
日元不斷貶值,但國際市場原料價格高漲,使得日本通膨節節走高,這同樣削弱了消費者的購買力。日本實際工資從4月份開始卻已連續6個月呈下降趨勢。這讓習慣了低物價的日本民眾很不適應。日本民眾在接受街頭採訪時表示沒有辦法,只得盡量在家用餐。
而在工資縮水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日本年輕人開始前往海外謀求更好的發展。
據日本市場調查公司帝國數據銀行數據,今年10月破產企業就達到594家,年增16%。通膨起來之後的行動&後續影響
2022年12月20日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將 10 年期國債殖利率上限提高一倍,引發日元跳漲和政府債券下滑,此舉有助於為新行長領導下可能的政策正常化鋪平道路。根據周二的政策聲明,日本央行現在將允許日本 10 年期債券殖利率從之前的 0.25% 上限升至 0.5% 左右,同時保持短期和長期利率不變。 
央行表示,此舉將增強其貨幣寬鬆政策的可持續性,但許多經濟學家將此解讀為為退出長達十年的非常規刺激政策奠定了初步基礎。此舉讓彭博社在做出決定前調查的所有 47 位經濟學家措手不及。雖然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表示銀行應該採取更多措施來改善債券市場的運作,但沒有人預計 12 月份會有所調整。
這一出人意料的決定有可能在全球金融市場引發衝擊波,因為日本央行捍衛其 10 年期殖利率上限的堅定承諾已成為間接幫助全球借貸成本保持在低位的支柱。 
黑田東彥後來在新聞發布會上重申,擴大殖利率區間旨在改善市場運作並撫平扭曲的殖利率曲線。 不過在行長和其他董事會成員一再表示擴大利率區間等同於升息之後,這一突然的決定可能會進一步削弱人們對央行傳遞的訊息的信心。
2022年12月20日在日本央行仿效其他央行採取強硬舉措,將日元推高至四個多月以來的最高水平並使國內債券殖利率上漲 20 個基點後,美國國債殖利率上升,全球股市下跌。 在債券市場上,10 年期國債殖利率連續第二天上漲多達 10 個基點,隨後回吐漲幅,而從澳大利亞到德國的債券也遭到拋售。分析師認為,隨著美國和歐洲債務的主要參與者日本投資者現在更有動力將資金帶回家,未來還會有更多損失。德意志銀行分析師告訴客戶,日本央行收緊政策將結束借貸成本在低水平的最後一個全球定錨點。
2022年12月20日新加坡 Asymmetric Advisors 的分析師阿米爾·安瓦爾扎德 (Amir Anvarzadeh) 表示:隨著日本通膨上升,這必然會發生,只是發生得比許多人想像的要早。他追踪日本市場達 30 年之久。這可能會引發資金回流日本。這將迫使日本投資者提高對美元敞口的對沖,進而推高日元,並成為日元進一步走強的自我實現預言。


*警語此分享訊息僅供參考,非為任何形式之勸誘、建議及推薦。務必請獨立思考自行作出投資決定,並留意市場風險。如因相關內容招致損益 ,概與此發訊及作者無關。